【武汉POS机办理】从“科教大市”努力迈向“科技创新强市”,武汉加速产业成链创新补强|武汉一周

武汉POS机办理整理编辑:

从“科教大市”努力迈向“科技创新强市”,武汉加速产业成链创新补强|武汉一周

  三峡工程整体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近期开幕的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中国信科研发的芯片、武汉杨森研发的三层仿生结构人工血管等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纷纷亮相。据介绍,“十三五”期间,我省基础研究竞争力位居全国第六,进入全国科技创新水平的“第一方阵”。
  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省会城市武汉科教资源全国领先,拥有一手“科创动能强劲、科技精英荟萃”的“好牌”。如何把科教实力的潜性优势转化为显性优势?如何从“科教大市”迈向“科技创新强市”?
  武汉曾经有过成功案例。凭借从创新策源地发出的一束“光”、先行者们闯市场的一股“勇”,50年,一条光电产业链在光谷铸就。
  立足新发展阶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我们迫切需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科教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创新优势、人才优势、发展优势——拿出最好的“田”,加速培育更精准的“生长”。
  这周,围绕产业成链、创新补强,武汉动作频频。
  从新中国第一个激光专业
  到占全国半壁江山的百亿级产业

从“科教大市”努力迈向“科技创新强市”,武汉加速产业成链创新补强|武汉一周

  10月27日,第十八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开幕。长江日报记者詹松 摄
  10月27日,武汉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楚天激光董事长孙文、团结激光股份董事长陈海斌、天骏激光总经理柯细军、帝尔激光董事长李志刚,不约而同来到在光谷召开的第十八届光博会首届中国激光产业链论坛及激光产业50年活动现场,或是说,这更像一个大型的校友会现场。
  营收加起来过百亿的一众企业,其创始人或负责人,不是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激光专业,就是曾在该校激光技术与工程研究院任教。华中科大激光专业校友、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感慨,“50年来,我们从实验室走出来,将划时代的技术推向市场!”
  原来,大到航空设备、桥梁汽车的加工,小到手机屏的切割、香烟盒的防伪,都用到的激光,国内技术策源地之一正是武汉。
  50年前,华中工学院(后发展为华中科技大学)设立激光教研组,研究方向为面向工业应用的激光器研发,并率先创建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学校的第一个激光专业,培养了一大批国内激光加工专业人才。他们或创立公司,成为行业领导者,或作为技术骨干,带领企业技术革新,开启了中国激光产业化的历程。
  由他们带领的这一批企业,在国内率先突破了半导体激光器芯片、光纤激光器、超快激光器等一批核心技术,没有锁在抽屉里、躺在论文上,都切实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上开花结果。
  半个世纪过去,武汉激光企业总数和激光产品年产值约占全国50%以上,成为中国激光产业中心,激光产业作为“光芯屏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已成为构筑武汉“965”产业集群中支柱产业之一。
  “50年不是一个句号。”华中科大教授朱晓说,“多年来,我们干了一件事——实现了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贯通,接下来需要实现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贯通,需要更高水平的创新。”
  激光产业强链补链仍是武汉当前和今后要全力解决的课题。在当天的会场,锐科激光获颁武汉激光产业链首个“链主”企业,这家企业带动近30家企业在汉创新,实现了锐科激光器核心部件国产化。
  值得注意的是,其创始人闫大鹏同样是位华中科大“校友”,目前受聘为该校激光领域的教授。产业成链后,创新链非但没有退场,仍在不断补强,铸造自主可控产业链的刚性与韧性。
  东湖科学城首次亮相行业展会
  带来了来自光谷实验室的产业化合作项目

从“科教大市”努力迈向“科技创新强市”,武汉加速产业成链创新补强|武汉一周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和湖北光谷实验室的联合展台。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摄
  “精微视达开发的全新一代倍晰共聚焦显微内窥镜,本月已经拿到医疗器械注册许可证。”10月27日,东湖科学城首次亮相武汉光博会,带来了来自光谷实验室的合作项目——一款激光共聚焦显微内窥镜产品。精微视达医疗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医学总监徐涛介绍,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现行技术路线的内窥镜,是一种原始创新,可以实现实时在体把细胞放大1000倍直视胃肠道细胞结构的成像效果,对于不易发现的早期癌变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几年前,华中科技大学以“投资+孵化”“股权+债权”方式推动教授团队成果转化,促成了精微视达的成立。在光谷实验室的支持下,企业已成长为国内首家、全球第二家实现医用共聚焦内窥镜上市许可的企业,技术达到了全球领先的水平,已经授权和正在申报的发明专利达70余项,积累了大量的核心技术。“企业目前已获得首个订单,价格显著低于其他技术路线的国外品牌,具有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光谷实验室与该企业仍共同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专项“共聚焦内窥镜研发”项目中持续攻关,力争实现核心部件的进一步国产化。
  七大湖北实验室等共同撑起东湖科学城的四梁八柱。作为七大湖北实验室之一,光谷实验室主要围绕信息光电子、能量光电子、生命光电子三大领域,以光电器件与装备为突破口,推动光电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值得注意的是,激光共聚焦显微内窥镜的研发,实际上是通过生命健康与光电子的跨界攻关、交叉创新产生。而这两者,恰恰都是武汉大力支持培育发展的产业方向,以创新链补强产业链,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阐释。
  就在精微视达扎根的光谷科创大走廊上,分布着500余家医疗器械类企业,一条上下游产业链快速聚集。
  也是在上周,湖北光谷实验室运动与健康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也宣告成立,这个跨学科交叉创新平台将聚焦运动和健康医疗中的实际科学问题和关键瓶颈技术。中心成立当天,即推出已初步成型的降温织物、可穿戴情感机器人、智能感知床单等产品,谋求转化,助力武汉生命大健康产业集群发展。
  瞄准人工智能光电显示等重点产业和优势领域
  7家综合型技术创新平台宣布启动建设

从“科教大市”努力迈向“科技创新强市”,武汉加速产业成链创新补强|武汉一周

  来科技城综合展区惟景三维蓝光扫描三维测量设备。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摄
  20年前,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AI》刚上映时,还被定义为“未来派的科幻类电影”,“人工智能”似乎还是电影主题,而非现实的产业热点。
  就在那一年,武汉工程大学机器人足球队已经开始闯荡机器人足球世界杯。在青年教师张彦铎指导下,钻研视觉感知、目标识别等,师生让人工智能这一梦幻般的技术付诸“脚”下。当年的领队兼总教练张彦铎,如今已成为该校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科带头人。
  就在近期,张彦铎教授团队联合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团队,组建成立我省首个人工智能综合型技术创新平台,重点围绕智能感知、智能控制与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机器人技术与数字制造、大数据与智能计算等方向开展研发活动。
  近期召开的全省首个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包括上述平台在内,首批7家综合型技术创新平台宣布启动建设,吸引了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国工程院、中科院、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外多个科研团队参与。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创新平台”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
  技术创新平台对于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十分关键,相对于从0到1的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工程创新、产品与解决方案的创新,能从1到N。根据规划,这些平台将瞄准人工智能、光电显示、新药创制、先进纤维材料、智慧交通、工业互联和航空装备等重点产业和优势领域,攻克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发展壮大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未来“储能”。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首批7家平台中,有5个都位于武汉。面对这份重托与责任,武汉有基础、有条件,更应继续拿出50年“追光”的底气与信心。
  (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编辑:贺方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zgposj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即删除。

(0)
上一篇 2021年11月1日 上午6:40
下一篇 2021年11月1日 上午8:0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