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POS机办理】2.5亿年后,地球变“雪球”?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第二季告诉你答案

武汉POS机办理整理编辑: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0月24日讯 破纪录的暴风、暴雨、高温在世界各地频频造访,总让人们担忧《后天》《流浪地球》等科幻片里地球进入极端状态的预想会不会成真。

2.5亿年后,地球变“雪球”?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第二季告诉你答案

  主讲人周汉文讲解“雪球地球”。 记者何晓刚 摄
  10月23日,由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出品的第二季自然通识课第7课,邀请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汉文担任主讲人。在地球这部46亿年的自然巨著面前,他恰好研究解读过7亿年左右的“雪球地球”片段,并介绍科学家们对地球未来的猜想。

2.5亿年后,地球变“雪球”?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第二季告诉你答案

  主讲人周汉文。 记者何晓刚 摄
  “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周汉文借用近代地质学之父查尔斯·赖尔的名言,介绍地质学家如何阅读地球的过去。在地球上有一种叫“冰碛岩”的岩石,年龄高达亿万年,甚至数十亿年,它是远古冰川物质沉积并迅速埋藏形成的,是冰川作用的物质记录。从世界各地的“冰碛岩”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地球可能经历过5次大的冰期,并在新元古代(大约距今6至7亿年),真正像科幻片里猜想的那样,变成了一颗“雪球地球”。那个时期,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板块是连在一起的。

2.5亿年后,地球变“雪球”?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第二季告诉你答案

  观众认真聆听自然通识课。 记者何晓刚 摄
  “现在也是认知未来的眼睛。”周汉文说,科学家们通过精密的仪器监测,获得现在地球各大板块的“漂移”方向和速度,结合计算机模拟。“可能2.5亿年后,现今四分五裂的各个板块又会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终极盘古大陆’。”        
  “那这意味着2.5亿年后,‘雪球地球’现象会再次发生吗?人类还能在那时生存吗?”9岁的邱依睿听完向周汉文提问。

2.5亿年后,地球变“雪球”?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第二季告诉你答案

  主讲人周汉文回答观众的提问。 记者何晓刚 摄
  “很难判断。”周汉文回答,“‘雪球地球’形成的条件很复杂,大陆板块连在一起只是条件之一,还需要看气候、环境等等。”而“雪球地球”时期,即便是赤道地区也被冰雪覆盖,气温可能是零下四五十摄氏度,一旦发生,必定不是人类的宜居环境。    
  这又引发了人们的另一种担忧,“极端天气”频发,是不是地球大环境变坏的前征信号?不久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第六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报告指出,全球变暖正导致一些地区暴雨、洪涝、干旱、台风、高温热浪、寒潮、沙尘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而且强度增大,地球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从高于80万年前水平追溯到高于200万年前水平,地表平均温度从1400年以来的最暖30年追溯到2000年以来的最暖50年。不仅如此,今年的报告里首次单独设立了“气候变化中的极端天气事件”一章,并首度对复合型事件进行分析,指出人类影响可能增加了复合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
  周汉文借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原校长殷鸿福“协同进化”的观点,表示:“环境演变影响生命演化,反过来,生命演化也影响环境演变。协同进化是生物与环境的交互关系,是一种协同关系。”但他认为,地球大纪元是以亿万年尺度计算,持续几天的极端天气,像是地球在“感冒”,还不能就此判断整个地球“体质”会如何变化,因为在地球历史的大纪元里,这些都是一瞬而过,就连整个人类历史放在46亿年的长度里,也仿若“一天中的最后一秒”。
  不过,周汉文说,从地球和人类繁衍这些宏观考虑回到每个微观的个人,生态理念的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都是为了让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更宜居。“人类跟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是可以自主适应环境、自主创造宜居环境。现在神州十三号发射成功,中国的3名宇航员能在太空那么不适宜人类生存环境里生活长达半年,未来,人类也可以靠智慧来应对地球大环境的变化。但这需要对大自然科学地认知,更离不开当下的保护,毕竟在科学成功之前,我们只有当下一个地球家园,人们认识得越深刻,未来越美好。”
  (长江日报记者黄亚婷 蔡燕秋 通讯员赵慧娟 赵银斐)
  【编辑:丁翾】

2.5亿年后,地球变“雪球”?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第二季告诉你答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zgposj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即删除。

(0)
上一篇 2021年10月24日 下午9:00
下一篇 2021年10月24日 下午9:0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