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ETC停止微信支付背后:手续费能否再降?

《 安徽ETC停止微信支付背后:手续费能否再降?》由中国POS机网(www.zgposji.com)整理编辑

  日前,安徽交通一卡通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安徽交通一卡通)将停止提供微信支付服务一事,在业界持续发酵。

  3月30日,微信支付相关负责人针对该事件对《证券日报》回应称,目前,ETC记账卡服务在安徽地区仍可正常使用微信支付。

  同时,《证券日报》记者致电安徽交通一卡通公司官方客服核实相关情况时,该客服表示,“由于微信支付手续费不断上涨,已经超出我公司承受范围之内,所以目前安徽ETC的APP不能用微信支付充值。”

  事实上,据记者了解,此前消息存在一定误读。安徽交通一卡通公告内容是指仅在安徽ETC的APP上不能用微信支付充值,而安徽省内交通车辆在过收费站手机“扫码付”使用微信支付并不受影响。

  微信支付:在高速公路行业长期亏损

  事情源于安徽交通一卡通在官网发布的一则公告,称鉴于微信支付手续费不断上涨,与腾讯公司积极协商无果,将停止提供微信支付服务,但记者注意到,目前该公告已经在其官网删除。

  天眼查显示,安徽交通一卡通成立于2011年,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为陈平,注册资本3000万元,经营范围含徽通卡(ETC卡)及电子标签的发行、交通卡电子支付平台建设等。

  针对此事,微信支付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称,“自2020年起,微信支付在合规前提下,仅针对ETC储值卡业务进行了费率调整,调整之后仍是优惠费率。目前微信支付在高速公路行业已投入大量成本,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证券日报》记者以用户名义,咨询安徽交通一卡通公司官方客服,该客服表示,“由于微信支付手续费上涨太快,自3月24日10时起平台将停止提供微信支付服务,目前安徽ETC的APP不能用微信支付充值,其他领域并不影响使用。”

  博通咨询金融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称,全国大多数地区高速交通ETC有两种缴费模式,分为记账卡和储值卡两种类型。“记账卡”就是绑定银行卡或者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来进行的缴费,是目前使用比较普遍的类型。简单来说就是车辆在通过高速公路入口时记录,在出口实时扣费;二是通过“储值卡”进行,这是一种独立的充值型预付卡模式,类似于公交卡,必须先充值才能使用。

  他补充认为,目前“记账式”仍是大多数车主选择的主流方式,这也尽量避免了“储值型”因余额不足无法“通过”的麻烦。严格意义上来说储值卡不能使用微信支付,影响范围有限。“这事要回到正常的商业逻辑上来看,如果接受费率就继续合作,不接受就不合作,其实这是正常的商业行为。”

  手续费能否再低?

  事实上,关于第三方支付手续费率高低的争议,自第三方支付相关项目收费之日起就已经开始了。

  记者查询微信支付相关费率情况注意到,其在针对商户的收费方面,长期以来收费标准都维持在0.6%左右。同时,基于个别行业的特殊性,费率标准也会有所浮动。比如游戏、在线音视频等虚拟业务其手续费费率都是1%;另外,也有一些费率低于0.6%,甚至维持0费率的行业。比如,信用还款、水电煤气缴费等民生缴费是0.2%,教育、医疗、公益、民办大学缴费则是0费率等等。

  此外,微信在今年3月份,也曾发布《关于进一步降低小微商户支付手续费的通知》,该通知中提及针对符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微信支付平台上所有支付方式和场景的支付手续费在官网公示标准基础上打9折。时间为自2021年9月1日起至2024年9月30日。

  微信支付方面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微信支付对于ETC行业相关场景收取优惠费率,远低于普遍的微信支付行业费率标准,未来也没有盈利的计划。

  纵观全球第三方支付市场费率来看,据零壹智库统计数据,以微信支付、支付宝为首的国内移动支付为例,普遍采用的费率标准都是B端商户0.6%、C端个人用户0.1%。对于商户标准,即便针对个别行业会有所调整,但整体平均费率仍然保持在0.5%-0.6%。而在美国,据不完全统计,万事达卡、Visa等全球支付网络的标准费率是1.9%-2.9%,同时在此基础上,还要添加一笔约为0.3美元的固定费用。移动支付平台中,Square对商户的费率标准在2.5%-3.5%的区间,PayPal则是2.7%-2.9%。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对《证券日报》表示,支付业务本身的盈利空间有限,近年来,随着第三方支付行业监管的加强,很多中小支付公司都出现了经营艰难。“过去几年第三方支付行业高速增长的背后,还存在不少支付机构为抢占市场而进行的高额补贴,从商业模式来看,单独靠收手续费的支付业务如今越来越难以撑起支付机构盈利,而是要跟支付机构背后的集团或生态进行结合,因此,对于支付机构来说,如何在谋求商业利益与服务小微之间实现动态平衡,将是中长期内面临的一个重要考验。”

  本报记者 李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zgposj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即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3月30日 下午5:15
下一篇 2022年3月31日 上午7:3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