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POS机办理整理编辑:
篮球运动传入武汉大约有100多年。无论时代发展变化,篮球与生俱有的激情与魅力,受到一代代武汉人的追捧,成为不同时代共有的时尚运动。“长江杯”武汉篮球全民星赛开启之际,我们寻找了3位年龄跨度相当大的篮球爱好者,请他们讲述关于篮球的记忆。
就像篮球在队友间不断传递后,投出一道美妙的弧线,将他们的球场青春身影串联起来,也就是一部武汉“全民星”篮球史。
讲述人:闵永安(92岁)
武汉最早的全市性篮球比赛在民众乐园举办
1948年,武昌蓝白队获民众乐园主办的"康乐杯"篮球赛亚军,闵永安(后排右三)与队友合影。(闵永安供图)
今年92岁的闵永安老先生是新闻前辈,也是抗美援朝英雄,因战斗中负伤,右腿一直装的义肢。或许是打小喜欢运动的缘故,老先生性情豪爽乐观,十分健谈,当聊起自己的“篮球生涯”很是兴奋。
1946年,闵老先生当时读中学,离家不远就是武昌体育场,放学后就跑到体育场打球玩。“两块渣土篮球场,经常把鞋磨都破了。就这条件,还总是人满为患,来打球的多是周边学校的学生,大家自由组队,10分钟轮换。”
这群“散班子”打了半年左右,逐渐有了更大的篮球梦想。大家自费购置统一球衣,自己动手缝号码,成立起球队。因为队服是蓝色背心、白短裤,于是队名叫“武昌蓝白篮球队”。
随着球队成立,大家不再满足“自娱自乐”,四处约球应战,武汉三镇各个球场打遍,成绩胜多负少。蓝白队名声鹊起,与当时武昌的两湖体专队,汉口的汉星、警司队,并称武汉地区“四大篮球霸主”。
两湖体专是支校队,有专门教练、正规训练;汉星队由银行职员组成很阔绰,比赛时喝饮料、吃水果;警司队都是军人,条件也不错。相比之下,蓝白队是一支真正的“草根队”——没有教练,喝白开水,过汉口打球没钱坐轮渡,都是队友相互凑。
“条件艰苦,还经常受伤,大家对篮球热爱仍丝毫不减,每逢比赛许多球迷前来捧场,对我们也是很大的鼓舞”。其间,还发生一件哭笑不得的事。蓝白队的一位杨姓“粉丝”,在阳逻也组织了一支篮球队,可总是打不过当地另一支队。于是上门向蓝白队“求援”,并承诺包路费与饭餐。想到阳逻球队水平不会太高,蓝白队仅派出闵永安等三名“外援”。谁知,对手也搬来“救兵”,而且是汉星队全班人马。结果可想而知,三加二的“临时班子”大比分落败。由于现场观众非常多,杨姓球迷感觉丢面子,竟躲起来了。害得闵永安三人饭也没得吃,翻光口袋凑足钱坐划子过江,又从青山一直走回司门口,已是半夜了。
“我们也很想打正规比赛,可那时体育部门根本无力组织赛事。”作为当年蓝白队主力前锋,闵老先生随队经历的大场面,是民众乐园主办的“康乐杯”篮球联赛。
1948年初,武汉三镇街头出现一则新奇广告:民众乐园主办武汉地区男子篮球联赛,欢迎各界篮球队报名参赛。消息一出,迅速引起轰动,一下子集结了80多支球队参赛。
“我的印象中,这应该是武汉地区首次全市性规模的篮球赛”。闵老先生介绍说,民众乐园是当时全武汉顶级娱乐场所,借举办篮球比赛吸引人气,专门在位于园内中心的杂技表演场旁边,开辟出一块标准篮球场。三个月比赛期间,观众挤得水泄不通,现场十分热闹。蓝白队则一路拼搏闯关,最终夺得亚军,获赠一面书有“先声夺人”的锦旗。
讲述人:李葳(64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篮球运动风靡武汉大街小巷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武师汉口分院篮球队在校体育馆与交通部二航局队比赛。(李葳供图)
说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武汉篮球,64岁的李葳的思绪一下子就回到了当年。一个小时的讲述中,李葳滔滔不绝,如数家珍。“那是一个充满快乐的激情岁月,虽然物质不太丰富,但篮球运动风靡武汉大街小巷,人人都充满快乐。”
李葳初中时期就从篮球传统名校武汉第11中,被挑选进入了新华路体育场业余体校。后来身高达到1米84的李葳在那个年代,算是大高个,打的也是让队友羡慕的中锋位置。
他说,那时武汉有4所代表武汉青少年篮球最高水平的业余体校,分别是省属的武汉体育馆业余体校、新华路体育场业余体校、武昌体育场业余体校和市属的合作路体育场业余体校,是武汉篮球后备人才的“兵工厂”,湖北省篮球队武汉籍的大部分球员是从这四所学校培养出来的。
“4所业校上面就是湖北青年队和湖北队。那时几所业校之间谁也不服谁,一言不合就约球,比赛特别频繁,打来打去,也没分出个高低。这些业余体校毕业的学生后来都成为了各企事业单位篮球队的中坚力量,常年活跃在武汉业余篮球界,现在许多球员还在参加老年篮球的比赛和活动。”
说到在业余体校训练的那几年,李葳笑声不断。“当时训练条件有限,发的训练服不让穿回家,只能训练穿。不过运动员的待遇还是不错的,每次训练后,教练会给我们10个队员每人发一毛钱和2两粮票。回家的路上,我们就溜达到现在协和医院附近,当时有家很出名的友好餐厅,换块蛋糕或者一个武汉老特产发饼,一天的疲劳就消失了,大家快乐得不得了。”
1975年,18岁的李葳从新华路体育场业余体校毕业,开始走上社会。“那个年代,娱乐方式不多,篮球运动风靡武汉大街小巷,几乎每个企业都有篮球队,篮球专业队员在企业特别受欢迎,像武汉自来水公司队、公安系统等单位都有湖北队退役下来的老队员,在武汉业余篮球圈都是球星一般地存在。集中了几名湖北省队退役运动员的武汉供电队当年是武汉业余篮球界绝对的霸主,这支球队到现在还是武汉业余篮球界的强队。还有武钢、长航,长航还有个海员俱乐部,里面就有个在当年不多见的灯光篮球场,虽然只是扯了几根线挂了几盏大灯泡的露天场地,看台还是十几级水泥台阶,但仍然让人羡慕嫉妒恨啊。”
李葳说,当年从业校毕业后,自己曾经先后代表武汉供电、江汉公安、712厂等单位参加过武汉市职工篮球比赛。“武汉市职工篮球比赛是当时武汉市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业余篮球比赛,参赛球队囊括了所有大型企事业单位的篮球爱好者,比赛主要在江汉、武昌、硚口、汉阳各区的工人文化宫举行。各队的比赛场地也不确定,今天在江汉区工人文化宫举行,下一场也许就去了汉阳,几乎场场爆满,有时候还卖门票,那时的球迷也是真爱啊,每支球队的主力球员他们不仅知道名字,还能叫出外号,像武汉供电队的‘大麻雀’‘小麻雀’,球打得好,球迷特别喜欢他们。”李葳笑着说:“有时候在球场上听到看台上有人喊‘那个某某某打得不错’,球员就会特别自豪。”
李葳说,当年的武汉业余篮球群众基础好,篮球氛围浓厚,让每个爱好者都乐在其中。“希望‘长江杯’武汉全民星篮球赛的开启,能够重现昔日武汉业余篮球界快乐篮球的盛况。”
讲述人:吴浩(42岁)
进入二十一世纪,“野球”越来越“职业”
吴浩(左二)和他的伙伴们。(吴浩供图)
1979年出生的吴浩是武汉民间篮球圈知名强队——逆行篮球俱乐部的队长。在武汉民间篮球圈,上至“70后”下至“00后”,只要你常参加武汉市的民间篮球赛,都会听过吴浩这个名字,或者听过“瞎子”这个江湖绰号。
“哈哈,这都是他们一开始开玩笑。我视力不太好,年轻时候岁数大一些的球员就叫我‘瞎子’,叫了十几年二十年,就成我的绰号了,小球员现在都叫我‘瞎哥’。我这个人性格比较随和,跟什么年纪的人都聊得到一起。”吴浩说。
要说让一个人来讲讲武汉民间篮球圈这近20年的历史,那吴浩再合适不过了。“一直以来武汉打球的人都挺多,氛围特别好,但我十七八岁的时候没什么正式比赛可打,更多就是半场打着玩。2000年的时候才出现了一些民间比赛,但规模也都不大。再之后过了几年,武汉的球队一下子就多了。这几年,红牛城市传奇争霸赛,武汉城市超级联赛,NBA3X3联赛……我们这些业余篮球爱好者展示自己的平台和机会越来越多了。”
吴浩的篮球故事从上初中开始。当年他爱上打篮球的原因很纯粹,就是看着会打篮球的同学又高又帅,特别受女孩子的喜欢,于是他也想试试。“刚上高中的时候,我们经常在老江大校园里,再就是同济大学的校园里。那时候能打球的场地不多,大多都在学校里。”吴浩回忆说,“当时的比赛也少,我记得的就只有‘晚报杯’。选手基本是学生,那就是武汉规模最大的业余赛事了。”
1989年,NBA正式进军中国。央视开始定期播放NBA的比赛录像。随着乔丹,皮彭,马龙等一大批NBA巨星在中国篮球迷中的走红。武汉的民间篮球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NBA进来后,业余赛事也就多起来了。像雪碧,阿迪,耐克,不少大品牌开始举办各种比赛。而且参加的人员组成也丰富起来了,有了年龄限制,除了在读的学生外,开始出现了社会组。一些从专业队退役下来的球员开始加入,篮球比赛的水平和竞争都上了一个台阶。”与此同时,篮球已经逐渐超越体育比赛的范畴,成了年轻人的一种时尚和潮流。“我们这批人还好,有比较喜欢的球员,但不会把他们当成偶像去追捧。但比我们小一些的球员,他们都有自己心中的球星偶像,常常以拥有一双球星签名款的篮球鞋而骄傲。”
“第一次打比赛,就是几个哥们儿觉得好玩就组了一个队,没想到就拿了冠军。这么一打就打了20多年。”吴浩说。大概从2000年-2008年这段时间,他和自己的所在的球队基本包揽了武汉市各种业余比赛的冠军。“记得当时我们的主要对手是GR(GOODBROTHER)。队员大多是阅马场体工一大队篮球业校的人,他们实力很不错。各种比赛基本是我们跟他们争冠军。后来我们这批人有的开始工作,有的成家,参加比赛的次数也就慢慢减少了。”
到了2010年,武汉市篮协开放了业余俱乐部注册。吴浩和队友们组建了“逆行”俱乐部,成为全市首批正式注册的业余篮球俱乐部。2013年,首届武汉篮球城市超级联赛,逆行队勇夺冠军。“从城超联赛开始,武汉业余篮球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期。”吴浩说,“从第二届城超开始,比赛中出现了黑人外援,刚开始只是篮球打得比较好的留学生。后来发展到从美国直接聘请专业的球员来助阵。那几年,各俱乐部各显神通吧,有请外援的,有请CBA,CUBA选手的。那时竞争是最激烈的。”
在吴浩看来,如果从武汉三镇的地理位置来分,武昌的业余篮球水平是最高的,因为武昌的高校多,打篮球的人多,又有CUBA联赛助力,所以高手自然多一些。其次才是汉口和汉阳。此外,一些企业中也拥有水平不俗的球队。算得上有诸如水务,电力,葛洲坝集团以及武汉开发区的一些大企业。
回顾过去20多年的“野球”生涯,吴浩最感慨的是:“跟20年前比,现在武汉业余篮球的条件已经太好了。无论是比赛规模,竞赛组织,裁判,装备,场地条件,各方面都在向职业化靠拢。”如今,吴浩除了主业外,也在从事青少年篮球培训的工作,并且拥有了两家球馆。“球馆就叫‘逆行’。最初办球馆时就是为了让我们这帮老伙计想打球时随时有个能用的场地。后来就开始做一些培训工作。现在学篮球的小孩有很多,也有教练指导。不像我们小时候,想学篮球都不晓得找谁。”
(长江日报记者俞国伟 张琳 朱文秀)
【编辑:陶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zgposj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