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POS机办理整理编辑:
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展示的Atlas服务器。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上周五,武汉公布今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一组数据值得关注:前三季度武汉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7.2%,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81.2%。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增长。决胜四季度、实现全年经济高质量发展,释放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巨大潜能尤为重要,这其中,技改又发挥着“稳定器”和“加速器”的作用。
“生产换线”“机器换人”“设备换芯”“产业上云”……当前在武汉,瞄准新旧动能转换机遇,一项项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方向的工业技改项目正加速开展。
技改应用高端装备支持标准提高至30%
智能化改造达标项目最高支持2000万元
东风岚图汽车自动化率95%以上的焊装车间。
技术改造投资省、见效快、效益高,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占据重要位置。
事实上,技改一直是武汉工业发展的优良传统。近年来,武汉市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不断提高,特别是今年,武汉技改投资增速连续8个月保持三位数增长。2021年1-8月,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65.5%,技改占比达到48.6%,在库技改项目650项。
技改要改好、改到位,需要企业主体的“快马加鞭”,也需要政府部门的“一臂之力”。眼下,立足产业结构实际,武汉推进技术改造的措施和手段正更加务实。
2019年,武汉开始实施“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三年行动计划”,上门为企业免费诊断,累计服务企业2158次,改造数字化产线765家,建成智能工厂56家。
从食品加工到生物医药,从汽车零部件到“光芯屏端网”,今年1月起,武汉连续举办多场工业智能化改造推进会“周五之约”,走进光谷、车谷等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前沿阵地,线上线下结合,向工业企业推广先进智能改造经验。
今年9月,“武汉新技改五年行动计划”接着出台,这是系列促进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的举措。其中,首次提出创建“全球灯塔工厂”,最高给予企业1000万元奖励,对获得省级奖励资金的企业“即报即审”“免申即享”市级资金支持,将技改应用高端装备支持标准提高到30%。
与之相关的制度创新也在加速推进,一些更具体的扶持措施政策送达技改一线。武汉提出,对“专精特新”企业实施技改补贴,对国家、省、市级“认定类”的示范企业或项目,直接兑现奖励资金;出台了《武汉市工业智能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武汉市工业智能化改造示范项目奖励办法》,实施达标的项目最高支持2000万元,改造示范项目每个奖励200万元。
政策红利加速从“纸面”落实到“地上”。有数据统计,近三年,武汉累计对444个技改投资项目及智能化改造项目予以资金支持。比如对深耕武汉的汽车行业龙头企业东风,助推东风本田扩建第三工厂,年新增整车产能30万辆;支持东风岚图实施智能化改造,年新增整车产能15万辆……
武汉通过打出加强政策引导、优化投资环境等这些组合拳,推动企业技改热情不断释放。如今,东风本田正以产业链“链长”的身份引领技改,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开展转型升级;就在上月,世界经济论坛正式发布新一期全球制造业领域“灯塔工厂”名单,富士康武汉工厂位列其中。
老字号酒业品牌实现机器人自动装甑摘酒
智能化技改不仅重塑传统产业也催生了新产业
长江电气数字化智造中心自动化柔性生产线机器人在工作中。
当技改插上“智慧翅膀”,实现转型提速发展近在眼前。如今,智能化技改成为武汉企业找到的蝶变发展新路。
“推倒重来不现实,但做好智能化技改,就能得到重生。”不少企业家坦言,越是传统制造业企业,越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在智能化改造上。他们明显察觉到,在汉企业推进智能化技改的热情正在不断高涨。
黄鹤楼酒业是武汉的“中华老字号”品牌,2019年,其武汉厂区获批为首批湖北省传统行业智能化改造示范项目。如今,偌大的酿酒车间,只见忙碌运转的机器,难觅工人身影,“智能化”已贯穿厂区。
“选粮、润粮、蒸粮、上甑、发酵、蒸馏等传统酿酒工艺,原来需要人工完成,现在全部由机器人代替。”该公司生产管理中心总监陈彦龙举例,通过自动化设备导入淘汰老旧生产力,整体效率提升约50%以上。
一组数据上看到更为直观的成效:在博格华纳汽车零部件(武汉)有限公司,通过引进全球最先进的“三合一”驱动电机生产线和一条P2混合动力电机生产线,节约人力30%以上;在武汉格力工厂,控制器智能化新生产线可减少工人50-80人,半成品原材料库存周期从72小时下降到48小时。
既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能拉动新兴产业的产品应用,在武汉,智能化技改不仅在重塑一个产业,也在催生着新产业新业态。
今年8月,总投资1.2亿元的长江电气数字化智造中心拔地而起,自动化柔性生产线运行投产,实现了原材料自主生产。而在此前,长江电气生产高低压设备的原材料主要从外省采购,供应保障性弱,产品交付周期较长,材料质量也不好把控。
引入社会资本帮助企业技改项目融资
诊断服务平台成为企业智能化技改“智囊团”
10月13日,在华工科技核心子公司华工图像,研发人员正在检查刚制作完的大幅面微缩制版。记者周超 通讯员李慧 俞智君 摄
上周末,中国电子云总部正式在汉揭牌,助力武汉“城市云+产业云”建设。此前,武汉已吸引华为、金山、浪潮、腾讯、阿里等多家企业在汉布局云计算,“产业上云”基础更加凸显。
立足新发展阶段,武汉已逐渐从支持单个技术改造项目为主转向从产业链升级出发,从自主个别企业技术改造为主转向支持服务平台建设。市经信局介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武汉引入全国顶尖的智能化改造咨询专家团队,依托咨询诊断机构平台,为企业免费诊断服务、量身定制智能化改造方案,协助企业推进实施。
在武汉,目前有着华工科技、联想智能、宝信软件等6家诊断服务平台,他们不断为武汉各级企业提供智能化改造诊断服务,以及智能化改造相关全链条服务。
以华工科技为例,自2019年武汉市智能化改造工作启动,到如今进入新“五年计划”,华工科技已为120家企业提供了智能化技改诊断。这些服务平台不光做好诊断,也赋能企业技改,成为企业智能化技改的“智囊团”,在服务工程中帮助企业精准规划、更有效地落地,促进了武汉工业企业高效率转型升级。
“种种举措让企业有信心去技改,能下决心去改、放心去改。”武汉泛洲中越合金有限公司信息部CIO胡波感慨,政府搭建平台助力,就像乐高积木一样,一块一块,和企业一同堆出了一个智能工厂的未来。
诸多的国家级平台试点,也为武汉企业探索转型提供了可能。近期,我国首个城市级智能网联道路建设标准在汉正式立项,其中提出了智能网联汽车不同风险等级道路测试准入要求等,为车企发更高等级自动驾驶车辆提供支撑。而之所以武汉能够出台这一标准,也基于落户武汉的我国首批“双智”试点等基础。
随着企业对技改的深入,武汉市有关部门注意到,光靠企业自身投入、政府引导和扶持资金相对有限,这时,搭建新平台引入社会资本,精准服务企业提档升级显得尤为必要。当前,武汉已首创企业公积金缴纳数据引入实体企业的征信体系,今后将引入更多金融机构,帮助企业技改项目融资。
平台赋能技改,为传统制造企业解开了困境之“锁”,也为之前因认知程度或技术、资金障碍而不敢技改、不会技改的企业找到了出路。在武汉,智能化技改辐射范围越来越广,未来工厂的梯队正在不断扩大。
(长江日报记者高萌)
【编辑:付豪】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zgposj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即删除。